博客首页|TW首页| 同事录|业界社区

In-Stat中国总经理殷建松的博客

又一个 blog.techweb.com.cn Blogs Blog

嵌入式移动终端加智能社会化软件的美丽新世界


—In-Stat中国总经理殷建松



互联网发展的进程中,总是有些事情会超越我们的想象。美国商业周刊杂志评选的2007年信息技术100强中,亚马逊公司竟然超过了众多的IT巨头成为了第一名。昨天亚马逊公司公布了一个数据,它们所提供的Web service(即给第三方网站提供存储、计算等基础服务)所带来的网络流量竟然超过了它们全球自有网站的流量总合,要知道亚马逊本身的网站流量已经位列全球前10名了。



我记得在2006年的旧金山Web 2.0 Conference上,当时听到贝索斯谈,在针对消费者、商家之后推出来第三块,即针对开发者的业务,没想到短短2年的时间,这部分的业务竟然增长如此之快,至少在流量上已经超越他们原来的两块业务。现在在美国的互联网行业,作Server less(没有服务器)的互联网网站已经成为时尚,因为可以方便地把管服务器的所有工作外包给亚马逊公司了。



中国这样的时代什么时候会到来呢?我们还在和不良的域名注册机构打交道、托朋友寻找便宜的主机托管、为电信和网通之间的带宽不畅而苦恼,好盼望亚马逊的服务能够早日进入中国。应该说亚马逊的云朵化计算(Cloud Computing)服务,是领导了互联网上Open API的潮流。另外的一个潮流是各种微件(Widget)的层出不穷的涌现。



In-Stat,作为一家美国的高新技术市场研究公司,对Widgets所带来的商业机会很敏感。但是在中国的市场上,移动互联网是我们最关注的领域。虽然这一段时间以来,移动互联网在中国因为产业格局失衡的问题而走入低潮,但是并不影响我们对移动互联网的前景充满信心。简单的原因,就是中国有五亿手机用户而只有一亿多PC用户,并且消费者有两倍于工作时PC上网的时间来休闲时手机上网。



2007年随着Facebook的红火,Open API已经成为热门的社交网络不断吸引新用户的法宝。Facebook就像是一个虚拟城市,里面已经有不少的人在闲逛,旺盛的人气和开放的平台就吸引来了很多开发者作应用,就像在该虚拟城市中建立起各种工商业服务,搞得琳琅满目特别吸引人,就带来的更多的人气,又带来更多的开发者,正向循环形成。



中国移动在去年11月底的移动互联网大会上提出来要做“中国的Facebook”,把电信基础服务的API进行开放。我认为这样的举措是很明智的,但是怀疑在目前移动梦网SP纷纷关门倒闭的情况下,还会有多少应用开发商愿意跑来与狼共舞。因此我本人更加看好更加开放的网络,比如Wi-Fi。Wi-Fi是不受管制的,在2008年我们会看到各种Wi-Fi的消费终端出来。



如果我有一个Wi-Fi硬盘,我可以把该硬盘放在电视机底下,当成便携式DVD播放器使用,直接在我的电脑上用BT下载电影到该硬盘上。这方面最让人翘首以盼的就是Apple TV Take Two了,你仔细看看Steve Jobs在MacWorld 2008上的主题演讲,就是这个设备将会实现谈了10多年的IPTV到家庭的梦想。但是让我个人更为激动的是,如何在移动设备上实现联网的娱乐体验。



这就和移动设备(比如手机)的互联网支持能力非常相关了。2007年的一个手机应用行业大争论是到底是WAP网站还是客户端软件更有市场前景,我认为可能是两者的结合,比如Widgets平台,更符合在碎片化的时代中人们个性化需求定制的方向。那么在手机上要配置一个“设备上的门户”软件(On-Device Portal)来支持各种Widgets。



这方面的最好选择应该是Android,因为Google开源的力度比Flash Lite和iPhone都要高。据说2008年要正式推出的Chumby,应该说是这方面的雏形,虽然不是基于Android的。计算技术发生着剧烈的改变,移动互联网上的微计算愿景已经逐渐显现。中国的开发者们,有没有为一个“嵌入式移动终端+智能社会化软件”的新世界做好准备呢?



浏览数: 次 星期二, 03月 25th, 2008 未分类 2条评论

联网化生活的四大料理-M.V.G.D

—In-Stat中国总经理殷建松


步入2008年的新春假期前夕,南方遭遇数十年不遇的冰雪,而北京却艳阳高照空气清新,看来地球的环境系统的紊乱已经要步入膏肓了。在北京的灿烂阳光下,我琢磨着如何把联网化生活的头绪整理整理,希望不要像环境系统那么地紊乱。在网络融合的今天,在联网化的生活中,有四大料理在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们分别是Mobile, Video, Game和Device,简称M.V.G.D,这样的字母排列让我不经意地想起一首称为Y.M.C.A的歌,你听说过吗?


 


Mobile,无线和移动,代表的是消费者体验的随身化。如果你还没感受到Mobile的力量,那你就有可能没有生活在中国,因为中国有五亿多的手机用户。以iPhone的例子为证,在过去的200多天,苹果公司每天卖2万台iPhone,但是其中的35%没有在美国AT&T的网络中激活,反而有10%(大约40万台)奔向了中国,也就是说每3台从美国出境的黑iPhone中有1台流落到了中国移动的网络中。


 


在碎片化生存的后现代中国社会中,手机成为伴随着我们去穿越各个时空、内容和表像的碎片,就像我早上还在香山爬山的时候听手机中的歌曲,而中午就在地铁中用手机维信阅读TechCrunch博客,到了下午在避风塘中用手机Wi-Fi上网来读Mippin中的流行杂志,北京这个宽容无比的城市,让我这样的知识工作者,时常感触到它已经粉碎到体无完肤,需要我在拥挤的人群中紧紧攥住我的手机,去移动上网,来获取最新的资讯,如心灵泉水一般流入我的心脏。


 


Video,就是电影或者称视频,代表的是消费者体验的生动化。人类对信息和娱乐的消费,已经从印刷时代无奈而又坚定地走到了视频时代。我自己的娱乐时间,就是花在去豆瓣看影评、然后到迅雷去下载电影来看。怪不得迅雷被评为中国破坏版权的万恶之源,而它呢,也没有得到多少好处,靠“很黄很暴力”的一些地下广告生活着,活生生是一个自我矛盾的陀思妥耶夫斯基。


 


21世纪后出生的孩子们,已经对文字的热情非常减退了,而对多媒体的视频情有独钟,这是历史的潮流在支撑互联网视频产业向前走。中国现在的流媒体互联网视频公司,可以分为P2P流媒体和视频分享型的两类,前者主要服务的主要是短头的内容,而后者服务的是长尾的内容。P2P流媒体可以降低视频的分发成本,可以靠广告挣钱,而视频分享可以降低内容的获取成本,可以靠发现优秀创作者挣钱,各有各的市场。


 


Game,就是游戏是虚拟人生,代表的是消费者体验的互动化。当我看《谍影重重》的杰森.波恩在欧洲大陆穿越,寻找他逝去的记忆时,泛起了我回忆10年从荷兰到德国汉诺威看博览会一路上坐中巴车所经历的那些场景,恍惚间我就是杰森.波恩。这就是游戏的魅力,你可以实际参与进去,去和故事情节互动,但任主角来决定下一个人生篇章从哪里开始。


 


In-Stat美国分析师介绍,2007年明显可以看到人们对游戏的消费,已经超过了对电影和音乐的消费增长。当我看着我儿子的时候,我不停地告诉自己:这是游戏的一代。所以,几个星期之前,在成都的锦里逛街的时候,看到三国时代很多充满了古人智慧的玩具,我一口气就买了捉放曹、T之谜、孔明锁等游戏,希望下一代从这些游戏中能学到比书本上更多的人情世故。


 


暂停一下(就像中国的股市涨了一年之后嘎然停止一样),前面这三个字母,都是现在最热的,而且它们组合起来形成的,也都是热点。比如Mobile Video,Mobile Game,Video Game等。因为它们代表的都是服务的潮流,而这些服务的料理在2.0时代都是可以乱搞(Mash-Up)起来的。M.V.G最后要落实到收入,还要看D—Device(嵌入式硬件)这个老大。


 


Device,就是设备或者称终端,代表电子娱乐和媒体的最终落地,帮助厂商变现和帮助服务嵌入到人们的生活中去。在中国人们历来是愿意为硬件而非软件来付费的,各种现代化的消费电子设备的乐土就在中国,因为我们这里内容几乎免费,从早年的VCD、DVD到现在的MP3、PMP、PND等都是如出一辙。


 


Mobile的Device就是各种各样的手机,可以用iPhone来做代表,让你一个手握着就可以上完整的互联网。Android这样的开源项目更是可以插入各种各样的微件来展现互联网上的各种服务。深圳的本土手机厂商空前的价格竞争能力,让中国人可以3个月换一台手机,你相信吗?


 


Video的Device,传统上是机顶盒,但是因为歌华数字电视的内容乏善可陈,我家的机顶盒一直闲着;现在最时尚的是Apple TV Take Two,让你用家里的Wi-Fi,就可以直接下载各种内容到盒子上,然后通过通过电视机上播放,我想要一台把它Hack后支持迅雷客户端,就能实现我的数字家庭梦想,省得我要把笔记本电脑连到电视机再配一个无线鼠标来遥控。


 


Game的Device,就是Wii或者PSP,取决于你的使用场景来选购,如果你是在想不出什么样的场景你需要用到这样的设备,考虑一下作为新年礼物送给将要来拜年的小孩们吧,他们的鼠年新春才会过得不同凡响。学校老师们也在研究如何用这样的游戏机,提高孩子们考高分的能力。


 


传统上主宰我们信息和娱乐生活的电信运营商和广电运营商,在2008年将会看到日益加剧的管道化危机。他们应该如何去面对这样的危机呢,也许要做社交网络,根据In-Stat的研究,我们相信未来的运营商价值在于运营一个注意力和内容的交易所,消费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倾向来选择是付出时间来看广告换取内容或者直接用金钱来购买内容。


 


网络融合的今天,Device加上Connected Service(联网化的服务,指的就是M.V.G),是未来的价值在去中心化和往边缘转移。你成为联网的消费者了吗?你准备好去迎接M.V.G.D的时代了吗?你该做些什么呢?M.V.G.D是鼠王的料理,全看如何搭配了,顺祝鼠年新春快乐!


 


更多精彩博客,请点击:http://www.instat.com.cn/index.php/blog/jason-yin/

浏览数: 次 星期三, 01月 30th, 2008 未分类 没有评论

被智能联网的生活化沙砾所包围的明天

—In-Stat中国总经理殷建松 


我6岁的儿子最近酷爱科幻电影,我带着他一起看了我也似懂非懂的《黑客帝国动画版》。从那天开始,他就问身边所有遇到的人,妈妈、奶奶、外公、幼儿园老师、班车司机,是否真的到2015年的时候,机器人会奋起反抗,把地球人都放到液体大罐子中,当作标本养起来?


 


这是一个恐怖到比《僵死新娘》还让我儿子害怕的场景。但是今天我在互联网上看了大量有关2008年CES的新闻,感到这一天真的有可能很快会到来。因为智能的沙砾已经越来越多,都能够通过无线技术去联网(我相信Wi-Fi是主要手段),从互联网上下载和安装各种各样的微件(widgets)。


 


继续我之前在In-Stat博客中所反复宣扬的“碎片化生存”的理论,“生存”被打碎了,成为了各种各样时空和内容上的碎片,所以软的和硬的微件的时代,很快地飞翔到了我们头顶。他们的形态,不再是黑客帝国中的机器人的傻根样,而是一个个用XML、REST、AJax等技术包装起来的微件,在你身边的任何一个嵌入式设备的SoC上展现又展现,就想获得你的注意力。


 


首先从硬件的角度看,CES上一个吸引眼球的产品是一个超级积木式的组装电脑,称为Bug Labs。你可以很方便地插拔,来把它组成你自己的梦想电脑,这是未来智能沙砾的初级版本,从今年3月份就要开始销售了,我完全可以把它买来,配上企鹅俱乐部这样的Flash游戏,送给我儿子玩。因为这比简单的乐高积木,有了更多的“设备+服务”娱乐体验。


 


还有一款说了很长时间,但是一直没有正式推出来的产品,那就是原来一帮XBox的人在圣地亚哥正在加班加点研发的Chumby,可爱地像是一个橄榄球,你可以抱着它躺在沙发上上网,并且它所有的功能都是开放源代码的,让你可以订制它从闹钟到视频监控无所不能。深圳也出了一款“骚电”,外观上有些类似,但是系统能力上还差很远。


 


然后从软件的角度看,2008年无疑会成为移动互联网大行其道的一年。关于移动互联网,大家最多的争议是,到底“移动”通讯占主导,还是“互联网”占主导,从我们In-Stat分析师的分析来看,互联网占主导的可能性更大一些。那么互联网的特色就来了:微内容微格式。这种“微”的原因是每个人都越来越要掌握自己注意力的方向,只会被真正个性化的内容所吸引。


 


这方面想想挺奇怪的,互联网是两极分化严重,从赢家通吃的极端会聚,到长尾现象的不断小众,两个趋势同时存在。供应商不断长尾下去,而消费者的界面会不断会聚,因为这世界上越来越稀缺的资源,不是石油,而是人的注意力,因为作为注意力的一个主要支撑着:时间,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一个定数—不管你有多少个核同时处理,你只有一天24小时。


 


社交网络有可能会解决注意力稀缺的问题,因为你只看你朋友的信息;但是另一方面,可能会加重这个问题,因为大量的SNS中的朋友不是你想加的,而是他们主动跑来请求你加的。从这个因素看,也许想Hipihi或者梦境家园这样的虚拟式3D动画型的社交网络是人们更愿意在其中神游的。移动互联网的社交网络,最好是等下半年中国移动的3G和A-GPS服务和500元左右的Phone+PMP+PSP+PND一体化设备都准备好,就可以迷倒一大帮学生了。


 


今天的计算越来越随身化,苹果推出的iPhone、iTouch和Macbook Air,每一招都是指向你想行走中计算的死穴,好像比Intel的MID遥不可及,而更加让人相信移动互联网的时代真正来临了。在我随身化的电脑中,要会聚所有我喜欢看的微件,而阻挡那些不招自来的垃圾信息,这就是我的智能沙砾。它的具体形式可以是家里的冰箱、餐厅中的饭桌、挂墙上的年历、甚至小到我衣服上的一颗纽扣。


 


听起来挺理想的,但是就怕我儿子最关心的那个问题会发生,这些各种消费电子形态的智能小机器人,会不会哪天也成立一个联盟,要求人权和新劳动法的待遇?那个时候,我们作为人类,是不是就要退缩到液体灌子里,仅仅动动想法就可以在虚拟社交网络中过完我们的一生?


点击浏览更多Jason精彩文章http://www.instat.com.cn/index.php/blog/jason-yin/

浏览数: 次 星期一, 01月 21st, 2008 未分类 没有评论

为什么Multimedia和Wireless成为我们的主攻战场?


作为研究公司来说,选好研究领域是比什么都重要的。研究领域就是我们的战场,分析师就是我们冲锋陷阵的将领们,如果将领们不能够在一个天时地利人和都配合得很好的战场上作战,那么等待他们的将会是艰苦而持久的厮杀。


我经常感到做In-Stat比国内自己创业的公司来说,更有优势的一点是:战场从一开始就选定了。美国总部从1981年成立,随着技术的发展,逐步从芯片、设备到运营的研究,不断发展,已经给我们划定了一个很清晰的研究领域,那就是MultimediaWireless。我们In-Stat China已经出版的几十本报告,大部分是围绕着这两个主题而进行的。


 


首先来说说Multmedia。什么是Multimedia?中文直接翻译是“多媒体”。我记得1993年的时候,我刚刚走上工作岗位;那时候一家新加坡公司Creative刚刚发明了语音卡,给个人电脑装上后,就可以让电脑发声,很神气的;中关村到处都是卖多媒体音箱的,所以“多媒体”这个词在那几年好好火了一把。但是后来好像提及这个词的人不多了,有点像过了气的明星。


 


但是如果您细心的话,你会发现在电信行业中,“多媒体”这个词又时新起来,诺基亚的手机部门中有多媒体部,爱立信的三大事业部中有多媒体部等等。那么对于电信设备商来说,多媒体这个词指的是什么呢?我的体会是:多媒体指的是在基础语音服务之外的增值业务。有趣的是,作为一家专业的产业研究公司,In-Stat的“多媒体”研究的本意,并不是指电信的增值业务,而是更多在讲“消费电子娱乐产品”。


 


仔细想想,其实为什么电脑多媒体电信增值业务消费电子娱乐产品,这三个原来是完全不同领域的东西,都能被“多媒体”这个词所指呢?是因为有了互联网,因为互联网的胶水作用,把这三个行业粘到了一起,大家很快会变成在谈一件事了:从网络到终端设备的端到端的娱乐体验。


 


2005年年初,我刚开始启动In-Stat China的时候,我们当时把“多媒体”研究方向更多地放到了IPTV/DTV上面。但是事实证明,这个方向并不合适。在中国的IPTV/DTV并没有真正像预计地那样,在2008年奥运会的时候,多么多么快速地增长起来。每次我下班回家的路上,经过海淀区学院桥北的奥运倒计时牌子的时候,看到上面的时间在嘀嗒嘀嗒地溜走,而悲哀地想到我家的小区,至今还是没有装上数字电视


 


数字电视这个行业的问题太多了,最根本的是没有自己的杀手级应用。回顾一下个人电脑的历史,拉动它成长的先后是:电子表格、文字处理、浏览互联网、电子邮件、数字媒体;而拉动手机的成长历史的,是移动语音、短信、铃声图片、以及个人助理等。任何一个“设备+服务”的快速成长,都需要杀手应用的系列化拉动。数字电视的“时移”也许是杀手级应用,但是启动的迹象尚未出来。


 


反而我觉得Internet在杀死数字电视。很多人现在的娱乐方式是:从电影评论网站看看什么是适合自己的电影,然后用迅雷去搜索下载,基本上不到半小时就能搞定,比出门去买盗版DVD还要价廉物美。数字电视行业能做到这样的用户体验吗?另外,还有一条对数字电视产业很不利的,那就是我一直在说的“家庭正在消失为个人”;我家4口人,每个人愿意去看每个人喜欢的节目,难道真得要在家庭网络中联网分享吗?


 


偶尔我也会打开电视机看看,那是实在闲得无聊的时候,想去看看现在都流行些什么广告。果然,昨晚我看了十分钟新闻联播之后的广告,就以市场分析师独有的敏感发现:电脑学习机又升级换代了,也许这是一个仅次于手机的有趣市场。看看湖南卫视的真人秀节目,发现被选举的明星都变成小男孩了;这更加印证了一点:男孩从电视屏幕前消失去打电脑游戏了,剩下的是那些小女孩们在电视前不停地发短信投票。


 


话又说回来,那么In-Stat的多媒体研究,应该研究一些什么呢?也许,Internet Video是必须要大看特看的一个领域。虽然随着过去的一些P2P流媒体网站倒闭,这个行业消停了很多,但是我们反而“于无声处停惊雷”,希望看到迅雷这样的互联网娱乐公司,将来到底如何转变模式去做合法的生意,在吸引了网民的眼球注意力之后,能够在广告上大赚特赚。另外还有一个多媒体领域,那就是具备融合功能的个人消费电子产品,比如带Wi-Fi功能的数码照相机,能够不连线就让你的照片在电视上看到(前提是你还有电视机的话),可能也是将来的热点。


 


其次我来说说Wireless。中国是一个无线移动通讯的大国,到了美国,我都这么说。美国人就问我有什么证据,我就告诉他们“即使是无家可归的人在中国也在用手机”。他们接着问“如果他们没有家的话,怎么给手机充电呢?”我告诉他们“现在我们有太阳能手机,在太阳下晒晒就可以冲上电了”。还有一个原因,中国在一个大规模基建的过程中,城市到处都在变化;如果你不用手机的话,很可能在赴会的路上走丢。


 


因为这些原因,中国的手机拥有者达到了5个亿,而且还在不断增长中。固网运营商的日子真得很不好过,因为移动在打资费战,越搞越便宜;连我家保姆的农村老家,也是用手机通讯,而家里不曾装固定电话。还有一个有趣的现象,是手机上的数据业务也发展迅猛。我们研究过中国手机上网的人群,主要由五大类组成:保姆、保安、打工妹、学生和军人;对于他们来说,手机是通往丰富多彩的互动娱乐的互联网的唯一通道。


 


五亿的手机民众中,至多只有一亿人有个人电脑;只要想想这些人都是生活在集体宿舍中的,就很明白了,不方便买一台电脑放在宿舍中。另外,手机还有其他的很多好处,比如我自己现在也已经在手机上花费阅读媒体的时间,也已经超过了打电话的时间。我在拥挤的地铁中,就可以单手举着手机看其中的互动信息,避免了要翻页而无空间的烦恼。而且手机上的内容可以定制、随时更新,太方便不过了。手机已经占据了我所有的零碎时间。


 


所以In-Stat的无线研究领域,我们主要聚焦在两件事上:手机的核心部件半导体,比如GPS芯片、手机电视芯片、TD-SCDMA芯片等;还有就是移动互联网,什么东西都可以往移动互联网来装,包括手机搜索、手机社交网络、手机广告等等。我认为将来最有趣的,还是如何在手机上展现互联网视频,真正达到个性化的娱乐生活方式。


 


当然,我们在中国做研究的时候,也不能仅仅跟着美国的方向走,还需要自己的创新。我今年7月份在美国总部的时候,就创造性地告诉了美国同事,我们中国这边将在Multimedia和Wireless之后,再增加一个“Digital Marketing”的研究方向。具体该新开辟的战场,有什么样的成长意义呢?且听下回分解。


 


浏览更多殷建松博客文章请点击:殷建松的博客


浏览数: 次 星期五, 08月 24th, 2007 未分类 没有评论

上海滩:广告与客户端的恩怨情仇




本周在上海出差,最大的感受是上海市场上新媒体的活跃与创新,同时也看到了很多的恩怨请仇。请注意我的这篇文章的标题中有三个关键词:上海、广告、客户端。我想一个个来解释说明一下,然后再花点篇幅来梳理梳理,希望能提供一些对业内朋友有启示有价值的思考。


首先是第一个关键词“上海”。刚才说过本周我在上海出差,虽然经常来上海,但是这次我仍然为上海的日新月异而感到震惊。走在南京西路、静安寺一带,仿佛置身在芝加哥,充满异国情调。我这次入住的还是如家,一切都是很熟悉的,但是在电梯里看出了一些不同:如家开始利用它的电梯空间来做广告了,左边是一个中小企业ERP的广告,右边是一个澳洲移民中介的广告。哈哈,如家在纳斯达克上市后,PE值一直很高,原来是有道理的:如家要向分众传媒学习,开始出卖它的客流量了。


另外,在上海的出租车上,除了挂在前座的后面的各种各样的悬挂广告品,我的眼球还被各种各样的移动电视所吸引,比如i-Level Media的视频节目、触动传媒的新颖的触摸屏互动广告等,一路上赏心悦目,不知不觉中就到达目的地了。更绝的是,在某家出租车公司的计价器中,还藏着广告的玄机。当出租司机启动行程,把计价器扣下的时候,自动语音会说一段有关订餐电话的广告词,真是让全国人民都佩服上海广告人的精明。不过,上海贝尔阿尔卡特的朋友也告诉我,有上海人投诉说在出租车中装了这些媒体之后让坐车的人晕得不行。


第二个关键词是“广告”。这可是我们ICT行业中本年度的最热门的关键词。传统上,电信是靠用户的每月话费来获得收入的,只有广电才大部分收入来自于广告。但是今天我们看到,电信行业对广告的渴求是越来越强烈了。我的分析是,这有两个方面深层次的原因:一是今天的社会因为技术手段的大量涌现和多种信息渠道的流行,越来越呈现碎片化的趋势,导致沟通成本直线提高;二是因为今天的受众不再满足于被单向传播,而是要对话式互动,电信又有着双向通讯的与生俱来的优势,所以电信开始强势地转变为来新媒体的角色。


君不见,ICT行业的人都开始往广告方向靠。Google、Baidu自不必说,微软也是买了互联网广告公司AQuantive,并且把它的服务器和工具部门都转过来,来做支持AQuantive的互联网广告技术了。我自己在微软工作了7年,很深刻地认识到微软的办公效率工具给企业内部提高效率带来的巨大价值;今天IT的问题转变了,变成了如何更加有效地去和客户沟通,也就是说信息化解决的问题的焦点,从内部转到了外部,所以软件公司都开始广告化了。In-Stat预测将来最优秀的广告公司,会由两类企业组成:掌握技术的软件公司和掌握心灵的娱乐公司。


中国的电信运营商也动作很快。比如中国电信的号码百事通,我就非常看好。毕竟中国人中有电脑能够上网的人,还是少数;即使像我这样的狂热的电脑使用者(从我笔记本上被磨得光溜溜的键盘就能看出来),我也有不在电脑边的时候。前几天,我和朋友聚会完,在回家的出租车上,突然想起来我太太交办的找保姆的事还没有落实。于是就拨打了号码百事通,划定我家附近的范围来寻找家政公司,还是得到了一些不错的信息。也许将来某一天中国人民都习惯了用号码百事通来问这问那,它就成了中国最大的搜索门户了。


第三个关键词是“客户端”。客户端是什么?是安装在客户电脑或者手机中的软件,是用户界面。客户端意味着什么?意味着眼球、意味着注意力。在今天注意力远比洛阳纸贵的时代里,客户端的价值也就扶摇而上了。中国人的电脑中,安装最多的三个客户端,依次是QQ、迅雷和影音风暴;但是在中国人的手机中,安装最多的客户端是什么?我们In-Stat的分析师还正在统计。最有趣的是,中国的固网运营商,为了让你家中的电脑成为他可以远程控制管理的家庭网关,也出台了必须安装他们所提供的客户端软件的政策,反被消费者团体起诉为流氓软件。


身为堂堂的国有大型企业的电信运营商,显然也是看好了广告的市场,才敢冒天下之大不韪而去推自己的上网客户端,据说其中的每一个导航按钮,都有帮助运营商拍卖出来上百万元广告费的潜力,这对于语音收入不断在下降的电信运营商来,岂能不垂涎三尺。但是真正要说客户端作的好的,还是要看国外人作的,比如美国的Mobile 411,就是在智能手机上安装了一个客户端,与后台的类似号码百事通的服务相配合,可以提供黄页查询、定座、找开车路线、看地图、看周围热点、发送地址等一系列的功能,使用起来非常流畅和舒适,不知道我们国家的运营商什么时候也能整出这么样的优秀客户端来。


前几天和一个朋友吃饭,告诉了我一个关于杭州核新软件的同花顺炒股软件的故事。他们公司原来给证券公司作软件开发和系统集成,累死累活也挣不了太多钱,刚刚够养活团队的。后来,他们把同花顺软件开放到互联网上免费下载,网民都用它来炒股,渐渐用户基础培养起来了。今年的股市大热,很多卖股市信息的,(我怀疑还包括一些私募基金的人),都跑来找核新要在他的软件里打广告,一条2千元,很好卖的。所以今年核新公司一下子多了2000多万的广告收入,终于挣到钱了。


这个故事,再一次印证了我原来所总结过的“运营、虚拟、草根、社区”的八字方针。我想,通过讲了刚才那三个关键词背后所隐藏着的故事,我又进一步想清楚了,这个“运营”,就是要运营广告啊。如果你是IC或者硬件厂商,你的系统有没有为广告做好准备,比如手机是否可以随心换成广告商的企业标识的壳?如果你是做应用和内容的,你要想好了如何把你所吸引的眼球,卖给广告主实现注意力的价值;如果你是做运营商的,那么你尤其要紧张,你准备好从头学习广告行业后向收费的游戏规则了吗?


为什么要说是“恩怨情仇”呢?有的时候,客户端并不是最好的。很多人很烦安装客户端,因为是被流氓软件欺负得害怕了;技术商也不愿意为手机作客户端,因为各款手机要做适配、工作量极大也不讨好。拿VoIP作个例子,SKYPE是做得绝对好了,但是还是有一家以色列公司Jajah跳出来有力地挑战了它,其卖点就是没有客户端,只需你在网页上输入你和对方的电话号码即可接通。虽然2007年是中国手机客户端的丰收的一年,但是我还是想提醒那些想进入客户端开发领域的公司,一定要准备好足够的资源投入去做这件事。


最后,我想说说In-Stat打算在明年要推出来的“数字化营销”研究服务。为什么很多人称之为“新媒体”,而我们要提“数字化营销”。因为我认为新媒体是手段,实现数字化营销才是目的。具体数字化营销研究什么呢?那就是研究在PC互联网、手机无线互联网、IPTV互动电视上如何实现双向互动来推动消费者积极参与,实现广告可衡量的高级目标。这种双向互动、消费者积极参与的形态,一定要靠芯片和软件技术来enable,我们的咨询客户中的技术厂商和运营商就有了用武之地。


但是传统内容商也并不一定会袖手旁观,他们也已经感觉到了危机。在融合的时代里,他们迫切地需要去了解什么是技术可以来帮他们实现的,比如上海文广就对音视频搜索很感兴趣,而CCTV也对社会化网络也很感兴趣。我们作为专业的市场研究和咨询公司,可以从技术趋势的角度切入,也来帮助这样的客户去审视度势、把握住数字化营销时代带来的新商机新机遇。我相信,今天的中国电信运营商还处于对内容的热恋期,很快会有一天,他们的热情下降了,会来找内容制作商帮他们打理这一部分的业务的,毕竟术业有专攻。


结论:广告是ICT产业中历史发展的滚滚洪流,如果你不能阻挡它,那你就不妨跳进去拥抱它。不管是客户端模式、还是网页模式,做好了都有机会。这两者不是“正和负”的关系,而是X轴和y轴的关系,两者都会发展起来,共同往两个坐标轴的右上方进发。上海滩已经给我们作了榜样了,那些在出租车中的液晶屏和悬挂品,我怎么看都像是在汽车身上所带的软件客户端,;-)。


写于2007年6月21日上海北虹路


更多精彩内容,请登陆我公司网站:http://www.instat.com.cn


浏览数: 次 星期五, 08月 24th, 2007 未分类 没有评论

互联网视频将会如何改变我们的行为方式

随着猪年春节的来临,我在我的笔记本中,存了很多互联网的视频,有平时来不及看的会议录像,也有很多网上视频共享网站中的连接。看到报纸上说:中央电视台的春节文艺晚会,将会同时搞一个手机春晚,我不禁想起来前两天和同事谈论过的一件事:为什么现在过年的气氛越来越淡漠?除了到处听到的火车票紧张的消息外,好像春节的唯一象征就是这个中央台的春晚了。 


和圣诞节比起来,中国的传统节日-春节-太不懂得营销自己了。圣诞节有很多的象征物,比如圣诞树、圣诞老人和圣诞歌曲等,搞得各大商场拼命宣传圣诞,好在日历年结束之前能够再次敲开消费者的荷包,为年终业绩冲刺而鼓足了劲头。相反,春节是中国人的传统节日,主要是让家人团聚,但是火车票供不应求,主要是让人们享受美食,但是平时已经吃的太好营养过剩。所以剩下来的,就是那台众口难调的春晚节目了。 


春晚的力量在于它占据的是三多亿中国家庭的客厅中最大的那个屏幕,老少皆宜地让人一直要看5个小时,就像美国的超级碗橄榄球大赛一样。这是有一个职业团队,花费半年的精力,反复练习才能打造出来的。而今天我们可以从YouTube上,看到更多的草根创造出来的视频。比如前几天我刚刚看过一个小伙子在YouTube上的视频短片,是在征集“Call for Help”,即:如果你有什么技术问题搞不明白的话,你可以把你的问题提交上去—Call for Help 


然后他们就会为你讲解该问题的原理和演示等,制作成视频,让你看或者下载。My God!这么好的服务,竟然可以从YouTube上可以免费获得。那么这个小伙子将会获得的是什么呢?因为他将会受到大量的“Call for Help”,他就会了解到网络社区中的人们到底对什么样的内容感兴趣;当他能够抓住人们感兴趣的话题来做内容的时候,他就具有潜在的媒体的价值了。


 那么什么是媒体的价值呢?媒体的价值就是吸引住注意力之后,卖广告。有人告诉我,电视台最喜欢播放的内容是“电视剧”,因为电视剧的投入产出比最好,总是有那么多人喜欢看电视剧。有一段时间我太太特喜欢一本言情电视剧,正赶上各个电视台乐播,她就看完这个台的再看那个台,往往是杂乱无章地沉浸到故事的不同片断中,恍惚中产生了不断轮回的伤感感觉。 


专家说:“电视剧就是两段广告之间的内容”。当广大电视观众在欣赏“免费”的电视节目的时候,他们没有想到的是广告商贴补了这些节目的制作和播出成本。而广告商之所以愿意这么干,或者说这么干还有它经济学上存在的道理,那就是观众付出了自己的时间和注意力的代价。在现在这个碎片化的时代里,时间和注意力是具有真实的价值的。 


在互联网促进的信息交流极大方便的情况下,长尾现象的出现,是因为小众的需求能够得到小众的供应的满足。将来只要你学会了使用搜索引擎或者其他的社会媒体发现机制,你可以获得你的青菜,我可以获得我的萝卜,各取所需地在自己眼前的屏幕中来播放该内容。我觉得广告赞助的模式会继续存在,只不过选择权将会交还给消费者:任何一个内容你都可以选择付费或者免费地来观看,无非是免费的时候是因为广告商为你看广告的注意力而支付了该代价。 


苹果公司最近在它们网站上公布了一本白皮书,核心精神是说:DRM不可行了,要逐渐考虑放弃使用DRM。我对此是非常赞同的。好莱坞的电影公司也越学越精了,在大量搞“植入式广告”,让广告的精神在电影中无处不在,就像中国古人庄子所说:“不知是我梦见了蝴蝶,还是蝴蝶梦见了”。对付盗版,这也是回光返照的一招,植入式广告是没有办法从内容中分离出来的;我预计这也是苹果公司要走的道路。 


苹果的iPodiTunes是那么的成功。它的成功是在于提供了端到端的易用服务,尤其是其中的媒体管理做得好,其基础是整合了整个从设备到服务到内容的产业链。因此很多业者现在在中国对手机电视充满了遐想,希望手机电视+互联网视频,将会成为下一个类似iTunes那样的成功案例。我对此也不表示怀疑,在3G高速无线宽带连接到来的时候,你的手机可以成为你的频道发布器,源源不断地向视频分享网站上载和发布你的独特内容,用户可以订阅你的频道,参与到你的内容制作中,享受你给他们所带来的精神食粮。


 那么我们的学习、生活、事业和娱乐呢?那么我们一切以知识为核心的白领工作,都会化为一段段的长尾视频。你向客户做提案,是一段视频短片;你向老板作工作汇报,是一段视频短片;甚至你的恋爱约会,也将是一段视频短片。诺基亚把消费者分为四种人群:Achieve型的是埋头工作的白领骨干精英(白骨精),他们要用视频来打理工作;Connect型的,是满足沟通需求即可的,他们要用视频来沟通信息;Live型的是年轻时尚人群,什么时髦用什么,韩剧已经教育了他们用手机视频谈恋爱;Explore型的是数码前卫人士,他们整个就会生活在满是视频文件的硬盘中。 


你周围获得的信息,将会像In-Stat美国分析师说描述的那样,成为“一个人的电影院”。随时随地,按照你的心愿,来播放这些短片就构成了你生活的全部体验。这不就是Matrix(黑客帝国)这本电影中所描述的场景吗?想到科技发展未来的情景,我不禁怀念小时候在乡间游泳和打泥巴仗的情景。想到为了实现这一切需要花费的硬件、软件和带宽,我又不禁为我们业者所面临的巨大的机会和挑战而肃然起敬。 


也许我这篇博客,不应该用文字来写作了,而是架起一个摄像头,把这些故事演出来给你看,然后把这段视频直接推送到你现在正面对的屏幕上,不管是手机屏幕、电视屏幕、还是你正面对的汽车前挡风玻璃,不过开车要注意交通安全!

浏览数: 次 星期三, 03月 7th, 2007 未分类 3条评论

终端影响智商,独立WAP建设和谐社会


2007年的1月份已经抛在了我们的身后,2月份是喜庆的月份,从情人节到春节再到元宵节,让大家都能稍稍偷个懒。我们In-Stat的分析师照例围坐在会议室中,就1月份的网络融合产业的新闻进行评述,希望能够帮业者整理出一些思路来。顺便恭祝各位三个节日都能够快乐!


  


首先当然是看无线方面,中国移动的业绩支撑着股价上涨到70港元以上,联通的C网也出奇不意地盈利了。联通宣布把G网和C网分开经营,又让市场中对电信运营商的重组问题议论纷纷。中国移动现在的用户数超过了3亿,超过了美国的全国人口数,所以我们能够明显感到中国移动的重点已经从经营盈利转移社会责任方面,要树立大公司在人们心目中的优良品牌。


  


我们分析师相信这样的品牌形象应该会马上获得效应的,比如拿到TD的运营许可。事实上,中国移动已经打定主意要上TD-SCDMA了,在扩大设备的招标,将会在更多的城市上马TD网络,这和当初电信/网通搞小灵通的先斩后奏是如出一辙,唯一的区别是TD是中国高科技产业自主化最重要的一次演练,获得的政府支持是远远超过当年的小灵通的。


  


手机市场继续争奇斗艳,我们看到更多能够进行手势识别、面部识别或者支持二维码的手机新品推出。我刚刚从美国参加In-Stat美国无线分析师的讨论回来,全球都很看好二维码,因为可以把物理世界和数字世界结合起来,比如名片的二维码就有利于名片信息的识别,精度远比扫描来的高,这种内容发现和连接的能力,将会很快改变我们的日常生活。比苹果1月初推出的iPhone更惊人的是,2008年摩托罗拉将会推出WiMax手机。


  


在移动应用方面,占据绝大份额的应用仍然是音乐。在其之后,能够迎头赶上的是手机即时消息。我们刚刚试用过飞信,发现它各方面都做得很优秀,听说是有微软的咨询顾问在帮助开发所致。随着今年又有几款主流的手机能够支持手机上的Flash,称为Flash lite,我们的移动应用分析师管黛正在关注手机上的Flash动漫或者Flash电子杂志等的应用。另外,美国分析师告诉我:3G的杀手级应用在全球被证明是位置服务,因此我们2月初在美丽的三亚海滨将会主办中国第一次的GPS Smartphone产业论坛。


  


然后看宽带方面,我们分析师都同意在今年拉斯维加斯的CES大展上所推出的宽带联网电视机是本年度最耀眼新品。比尔盖茨预言在未来的5年,人们不会再以传统的方式看电视,而是通过互联网来互动地观赏电视节目。5年的时间,从VoIP尚未成功来说,好像太短,但是从人们现在对宽带化虚拟生活的快速拥抱程度来看,又好像太长。


  


分析师都在看《越狱》这个片子,比如有个同事能够花一天的时间把第一季从头看到尾,中间都没有吃饭。我也很喜欢看这个片子,躺在沙发上看的时候,不动脑子,随着情节心情起伏是一种享受;但是后来在电脑上看这个片子的BT下来的续集时候,就看出很多编导的破绽来,比如每30分钟必然会发生一个危机等,欣赏的价值降低了不少。我们就讨论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个现象。


  


最终结论是:人在不同的设备上观看影片的时候,会具有不同程度的IQ。如果是电视上看,就会很放松,傻傻地被动接受;而在电脑上看的时候,人就会很警觉,IQ一旦上去,就能看出很多破绽。这也解释了为什么我一直感觉:在飞机上看杂志比在家里的沙发上看杂志,更能投入到享受的程度。欣赏内容时所用设备能影响欣赏者的IQ,看来这是被证明的事了。


  


所以我的同事,数字家庭专家张炜力先生,一直认为在电视上看YouTube应该是一个很好的IPTV突破口。尤其是这次2007年的拉斯维加斯消费电子展(CES)上有众多的电视机厂商,展出了他们网络化生存的解决方案。其中最主要的思路是用电视机来播放电脑或硬盘中的媒体文件,不管是通过无线(Wifi)还是有线(USB)的连接方式。对我来说,不清楚的是,在电视上看YouTube是否会提高我们欣赏时候愉悦的程度?

浏览数: 次 星期一, 02月 5th, 2007 未分类 没有评论

导航地图的家乡在哪里?—记三亚“国际GPS Smartphone”产业论坛


2007年的28日,我一觉醒来,看到透过窗帘投射到我房间的三亚灿烂的阳光,才想起来自己是置身在静谧的三亚亚龙湾五号别墅了。这个五号别墅,由一幢幢的巴厘岛风情的别墅所组成,每栋别墅周围都是绿色的热带植物和私家泳池围绕。我们In-Stat公司在三亚举办的国际GPS Smartphone”产业论坛,马上要开始了。


等我跨出房门的那一刹那,看到环绕着五号别墅的安详的青山、看到蓝蓝的天空上万里无云,真是庆幸当初选择了三亚亚龙湾这么一个美丽的地方,让人仿佛置身在一个人间天堂。这个产业论坛的规模并不大,但是业内的大佬们都悉数到齐;不但有国内导航界领先的几家地图厂商,更有国际上的电子地图巨头NavTeqTele Atlas的代表,甚至一直神龙见尾不见首的Route66Gate5也都不远万里赶来了。


虽然我们现在庆幸选择了三亚这个地方,实际上当初做这个决定的时候,还是费了些周折、承受了压力的,春节前三亚可是旅游旺季,酒店和机票都特别地紧张。我们发起这个会议的原因是,In-Stat分析师颜健最近先后发布了两个产业研究:LBS(Location Based Service)市场报告和PND(Portable Navigation Device)市场报告,引起了业内朋友很大的关注。


进入2007年以来,我们也看到了GPS终端在市场上的突然发力,手机厂商对于集成GPS功能到手机终端上的兴趣很大,这已经成为大家公认的手机在3G时代的一大卖点。对于领先的Smartphone厂家来说,中国的GPS产业到底发展如何?如何切入进去找到机会点?这就是他们来参加此次会议的目的;而电子地图的软件厂商,在汽车和手持终端市场上的拼杀已经初见分晓了,现在最具想象空间的,就是智能电话的预装市场了。所以大家都相聚到了三亚这样一个天涯海角的地方。


在为期一天半的会议中,我听到最多的讨论是到底导航地图的数据应该放在哪里?是放在终端上,还是放在服务器上?前者称为Media-based,或者On-Board,后者称为Server-based,或者Off-Board。两派力量各持一词,争议非常得多。这使得我想起来《黄河大合唱》中的一句歌词:王老三,我问你,你的家乡在哪里?到底导航地图的家乡应该在哪里呢。


传统上500M以上的电子地图文件都是安装在终端上的,这种方式的优点是不依赖于网络传输就可以迅速得到地图信息,尤其当你远途开车旅游的时候,深入崇山峻岭中,GPRS的无线数据网络覆盖能力很差,而当时又是你最需要导航的时候;但是近年来,以泰为公司(TeleNav)为代表的Server-based模式也逐渐抬头,我总结它有三大优势:1)产生网络流量,所以运营商比较积极;2)on-demand模式,用多少付多少钱,初始成本低,未来扩展能力强;3)对终端的资源要求低,所以能有更多款的中低端手机适合安装,能真正把量作起来。


在会议上,还有一位凯立德公司的陈馗先生,讲述了他对于手机导航的看法。我觉得是非常有道理的。他说:手机导航肯定不是给开车者用的。当开车者找不到路的时候,眼睛就根本不够用,不可能从小小的手机屏幕上看那么多的信息;开车者肯定要用专门的车载或PND的。手机导航因为它携带的便利性,也许是解决另一类问题的,比如帮助选择交通方式的组合、计算到达某个地点的时间等,更适合出差人员的使用。


作为大会的主题演讲,In-Stat公司的业务总监Peter Zhang先生,报告了In-Stat美国所做的一些关于GPS Smartphone消费者调研的结果。我引述该调研的一些主要结论,供中国的业者借鉴:3G用户所期盼的功能中,GPS仅次于浏览互联网,成为第二大受欢迎的应用;75%的消费者愿意选择集成GPS的多用途设备,其中85%的消费者明确指出他们这里指的多用途设备就是指智能手机。


8号的夜幕快要降临的时候,我们与会的全体成员来到了三亚大东海的珊瑚岛海鲜城,在沙滩上享受了美味的海鲜和清澈海水徐徐排岸的心情放松。第二天,在路试的过程中,我们的大巴还带大家上了蜈支洲岛。那里的海水的能见度非常高,可以看到20多米深的地方,因此很多朋友为了更近地观察热带鱼和珊瑚还跳下海潜水了。


9号晚上,我们来到了三亚的凤凰机场。在曲里拐弯的机场中,可以明显地感受到这个城市疯长的气息,因为很多的航站楼设施都让人感觉是搭一块又一块出来的;想到马上要回到北京,重新在那些巨无霸式的立交桥上转来转去;我突然想到,我们的祖国发展速度太快了,因此在交通设施的基础建设上,往往一建完就落后,没有办法适应快速膨胀的交通流量,后来就不断采取补救性措施,所以导致随意性很强。在这种随意性高的环境中,我们每个人都需要GPS Smartphone,才能找到自己梦想的方向。 

浏览数: 次 星期一, 02月 5th, 2007 未分类 没有评论

生活中感悟融合,当智能电话撞到GPS


为了写作C114每月电信评论之二,我手里拿着厚厚一叠C114编辑给我提供的2006年12月电信市场新闻,请我们的各位分析师就座,讨论了这些新闻发生的背后的故事,希望为业内的朋友梳理出一些思路来。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本月的新闻事件,那就是:3G、国际化、融合化、单向收费。下面听我细细道来。


3G方面我们看到TD-SCDMA获得越来越多的业内响应,WCDMA联盟和高通也纷纷向TD联盟示好,政府正式补贴TD手机采购。随着中国的移动通讯用户达到4.5亿,TD这两个简单的字背后蕴含着巨大的商机。所以,In-Stat电信分析师李敏,正在采访TD产业链中的各种业者,努力把各个碎片放到一起,拼成一个完整的故事。他告诉我,因为终端方面的采购量会远远大于设备的量,他将会把注意力放到TD手机产业链上,尤其是针对正在做TD解决方案的芯片设计和手机设计公司,是他访谈的重点。


因为中国市场巨大的容量和快速的发展,我们看到中国的电信运营商虽然在香港的ITU大会上重磅出击,但是实质上的国际化步伐仍然缓慢。对此,我们的研究总监郑云女士评价说:“就像我们今天在北京写中国ICT市场的报告,我们仍需要不断地和世界各地的分析师同事交流,因为全球化的思路和眼光,对确保我们研究的质量是非常关键的。”好在设备商的国际化方面,中国的进展还是神速,以后我们用的 Thinkpad笔记本上将很快抹去IBM的标志;据商业周刊报道,柳传志说并购IBM PC是缘于杨元庆的坚持,这也许就是英雄造时势的一个注释吧。


在讨论会上,我们同事颜健所用的一款粉红色多功能的手机引起了大家的关注。原来这是台湾芯片公司联发科送给他体验用的联想新款手机,具有超凡的性价比,这也解释了为什么联想手机成为联想业绩上升的强劲发动机。颜健举起来新收到的《财富》中文版的封面文章:2006中国最佳创新设计,说:“联发科说采用他们的芯片整体方案,联想以后可以不用考虑技术研发,只要管设计;这不他们的手机设计还真获奖了”。这也验证了我上月电信评论中所说“芯片上升设备降”,技术含量越来越体现在芯片中了。


关于融合,所有的新闻都是宏观的战略的,很多文章是从财务报表的角度来解释融合的到来。我就给各个分析师讲了一个在元旦期间我自己家里发生的故事,来分享对融合的生活感悟。元旦期间,我母亲白天在客厅中看42寸等离子的电视节目,到了晚上7 点我就坐过去看新闻联播。刚看完新闻联播,我儿子就过来放猫和老鼠的动画片看。我就只好去书房,在我的电脑上看同事送给我的一个250G硬盘中的美国电视剧《越狱》。


我儿子被猫抓老鼠到处跑的情节搞得兴奋地又蹦又跳,结果我老婆过来把他的DVD关了,因为她要看自己喜欢的电视连续剧了。我儿子只好把他母亲的笔记本电脑拿出来,背靠着她继续看DVD。而我一转身,发现我母亲正在她房间上网,看凤凰网上面的新闻节目。因此,我家有了一个数字化生活的场景,四个人每人对着一张屏,因为喜欢看的都是个性化的内容。因此,从12月份的新闻看,长春成为第三个 IPTV的商用城市、北京的数字电视部署加快了步伐,希望这些电视服务的卖点都是个性化内容。


说到融合,我们的数字媒体分析师谭颖娜小姐又给我们说了一个故事:有一个国外客户来拜访她,告诉她多么地热爱Sonos无线音乐系统,说即使在世界各地出差也会带着Sonos;小谭就反问一句:“那你出差会带SlingBox?”那个客户说,当然知道SlingBox可以把家里的电视信号通过IP网络传输出来,但是自己已经没有看电视的习惯了。呵呵,值得深思。


现在的设备融合真的是太明显了,电视机厂商在考虑如何让电视机来播放媒体文件(这就意味着我可以用遥控器躺在沙发上看42寸大屏上的《越狱》了),而Intel在想让它的芯片支持各种移动设备(UMD, Ultra-Mobile-Device),诺基亚的人对你把N95称为手机很不高兴,因为他们称它为Multimedia Computer。因此从通讯、计算、多媒体三个方向走到了一起,不仅仅是厂商们,也有我们的分析师们,比如现在一开会就得大家都参加,话题往往很这三方面都会相关。


作为融合设备之一的GPS,也频频获得分析师们的眼球。我们In-Stat刚发送出来的2007十大趋势预测中,把GPS也列为十大趋势之一。本月底我们就会主办一个业内的高层研讨会,称为“当智能手机遇到GPS”;正讨论这呢,我收到了朋友推荐的一款索尼的GPS 小设备,可以与数码相机配对,把相片在地图上的拍摄点显示出来。你还没有遇到GPS吗?我打赌你在2007年会遇到的,就像你的手机很快会播放Flash 文件一样。


最后我问分析师们,12月中的新闻,最关注的是哪一条。大家异口同声说:单向收费。看来这件事涉及到每个人的切身利益,也就成了注意力集中的地方。所以不管是2G、3G还是几个G,给老百姓降低资费是大家最需要的。中国的事有时候就这么简单,好吧,顺祝大家新年愉快,别忘了元旦之后还有新年。

浏览数: 次 星期三, 01月 10th, 2007 未分类 没有评论

当Linux手机撞到无线PBX


作为国际知名的高科技市场研究公司In-Stat China的一员,我们的日常工作就是做各种各样的预测。当看到自己的预测成真的时候,每一个分析师都会欢欣鼓舞,事业上的成就感是对自己辛勤劳作的最好奖励。我最近看到《IT经理世界》杂志上一篇文章,题为“P2P硬件化的趋势明显”,就是体会到这种“被我言中”的欣喜,因为我大半年前就写过一篇blog,题目是:P2P一变硬,上帝就发笑


那么今天我再来接着“P2P变硬”,做一个新的预言:中国的Linux手机将会成为众多创新的来源,比如成为办公总机的无线分机,就是一个很好的企业应用。下面我来详细解释一下这个预言的来龙去脉,希望对业者有所启发,也算尽到了我们市场战略对业者的贡献。


首先说说中国的手机市场,2006年年销售量达到破纪录的1亿部手机,占到全球手机总销售量的1/10;更重要的是,还有3-4个亿的手机没有销售在中国市场,而是中国制造后又出口的,其中不乏Nokia和Motorola等大品牌的,所以中国已经占据了全球手机生产的将近半壁江山。更有趣的是,摩托罗拉新推出的“明”Linux智能手机,3个月就销售了1百万部,取得了空前地成功,这事在我们In-Stat刚刚发布的《中国智能手机市场研究报告》中有深入分析。


在国外,智能手机是给专业商务人士用的,但是中国却是年轻人用得多。我们手机分析师颜健跟我说,中国的很多年轻人,比如学生、军人、打工者,都买智能手机来当作自己的小PC来使用,获得多种的娱乐资讯。搞得很多业者,都认为手机是中国的 iPod,可以插入价格非常低的内存卡,来分销各种正版和非正版的内容,称之为“可打包的媒体”,是移动梦网之外的新辟的线下渠道。


娱乐应用当然是面最广的,但是随着3G的步伐越来越近,我们预计移动办公也将成为最近的一个热点。那么作为智能手机三大操作系统之一的Linux,因为它的开发周期短、易定制、成本低的缘故,我预言将在不久的将来成为IP PBX(基于IP的办公电话总机)的一个无线分机,让你能够一机在手,就实现移动通讯和办公通话的双重应用,非常适合人人都越来越多移动的现代社会。


我本周在美国波士顿的Avaya的2007年新技术演示会上就看到这样的一个解决方案,是他们刚宣布并购的一家公司Traverse Network所提供的,据说在半年后会介绍到中国来。它的使用场景是:当管理员把某员工的手机号码输入到管理界面后,系统会自动发送一个短信到该员工的手机上,想象一下那是一个又便宜又好的Linux智能手机。该员工只要点击该短信中的链接,就可以下载一个专门为Linux系统定制的IP办公分机客户端,下载后就可以安装使用了。


IP办公分机并不新鲜,有很多的硬件厂商都生产。我们In-Stat China的IT 建设也是非常先进的,从去年下半年开始,我们的办公电话系统就采用了一个开放源代码的IP PBX,称为Asterisk,功能非常的强大,有语音信箱、电话会议和传真集成等多种功能,甚至比我原来使用过的北电著名的Meridian电话总机还要好,比如有了语音留言就会自动发邮件通知你,语音邮件甚至还可以相互转发等。该系统安装在我们办公室的贮藏间中,挂了4条带北京网通号码的外线,请了一个懂行的朋友作外包远程维护。


我们每个分析师的笔记本电脑上都安装了一个SIP标准协议的软IP电话,称为 EyeBeam,就相当于随时把自己的办公电话带在身边了。比如我出国的时候,打国内电话,就是用这个软IP电话,效果非常好,让接到电话的人都误以为我还在北京的办公桌上;有时也会在酒店里上网办公的时候,突然弹出来电话界面,接到外面朋友给我座机打的电话,而对方并不知道我身处何处。


即使在家办公的时候,用这个电话开会或者给客户拨打都很方便,因为采用免提的发式,自己的两只手空闲出来之后可以在电脑上干很多事。但是这个软电话也给大家带来了一些小小的麻烦。因为在办公室环境中对话最好还是戴上耳机来听,而插上耳机的话,往往电话进来的时候就听不到振铃声了,只能靠来电时的弹出窗口来提示了。


那么Traverse Network在手机中到底能够实现什么样的功能呢?它的这个软件客户端,在智能手机上安装后,会和IP PBX服务器建立起一个数据通讯,完成双振铃功能。即当你的工作座机来电振铃的时候,你的手机也会跟着振铃。如果是需要往外打电话,这个客户端可以通过数据通道,让总机接通去电后再发起一个呼叫回到该客户端上,对方就以为你是在办公桌上打的内部分机电话,相关的一些语音功能依然都具有。


如果有人在你不方便的时候,拨打你的座机分机号,结果转来你的手机的话(转接的规则是可以自己定义的,比如只有VIP的来电才转接等),该来电的号码会自动和你以及你企业的通讯录核对,显示来电者的名字,然后你可以选择不听该电话,直接把它送到语音信箱中。如果来电在语音信箱中留言的话,你通过手机上的客户端,直观地看到该分机中的语音邮件的列表,然后点击就可以下载播放或者转发存档等。


Traverse的解决方案是提供了流畅的用户体验,既不需要运营商的参与(那意味着长长的等待时间),也智能地把语音通道和数据通道作了功能上的完美结合,真得会让日理万机靠一部手机的企业老板,体验到企业级通讯的优势,拨打短号即可接通同事或者秘书,就像带了一个移动办公室一样。


据我们In-Stat China分析师的研究,中国的Linux手机风行,就是因为它带来了一些特别适合中国消费者的功能创新,比如手写板中文输入、名片扫描管理等。如果下一步,能够在 Linux手机中,把IP的办公分机结合进来,让企业员工不论身处何处,都能够享受到如同在办公室一般的语音沟通环境,就能大大提高生产效率。而我相信此举也会带动IP PBX在中国的流行起来。


In-Stat分析师李敏告诉我,前期很多的IP PBX都是当作呼叫中心在卖的,但是现在大家要进入到办公电话这个市场,都面临着很大的困难,因为员工工作效率提高、不受地点的影响等好处,是很难量化到投入产出比计算的。所以,不管是Avaya还是Cisco,都在谈Enterprise-ready-to-serve,即每个面对客户的办公人员都最好有呼叫中心坐席员一般的强大的语音电话工具,让用户打电话进来的时候,我们能够发动起整个公司的专家的知识来为他服务。


对此电信运营商也有移动固网融合的解决方案,因为看到了有太多的人现在不是用座机,而是每天抱着手机作生意的,但是电信运营商的脚步总是走得那么地缓慢。。如果中国大批竞争力强大的手机设计公司,在开发Linux手机方案的时候,能够和类似 Asterisk那样的IP PBX公司合作,把基于标准SIP协议的IP电话分机的功能,通过数据通道也实现到Linux手机中,我相信他们就会不小心得被成功撞了腰。


2006-11-17 于美国波士顿机场


http://www.instat.com.cn/Default.aspx?tabid=434

浏览数: 次 星期三, 12月 6th, 2006 未分类 没有评论